欢迎来到山西焦煤官网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企业邮箱▼
为乡村文化守魂
发布时间: 2021-04-09 09:35:37     作者:吴国荣      来源:山西焦煤网      点击次数: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结地,也是乡愁的驿站。一个人如果从小是在农村长大,那么他的思维方式就可能是在故乡形成,文化情结可能在故乡营构,他的文化灵魂就会被故乡深深牵引。我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农村度过的,所以我对乡村一往情深。

在中国,许多人的祖先都长眠在乡间,孝老敬亲、根系传统融于每个国人的血液。因此,清明祭祖就成为中华民族的铁律。在农村时,每年清明我都跟家长、族辈到祖先的墓地祭奠。后来,我离开故乡到外地念书、工作,清明无法祭拜,只好在过年的时候,安排一个专门的日子去行祭。虽然,老家并没有春节扫墓的风俗习惯,但为了安抚我的心灵、传续香火、坚守乡魂,我仍然坚持祭拜。

后来有了清明小长假,祭祖就从容多了,再加上我又退休,不但每年清明我要回家祭祖,还担负起了家族祭祀的组织协调和后勤保障。我深知,清明祭祖就是传承家风,就是激励后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家庭只有健康传续,才能树牢深切的家国情怀,也才能够守正创新。

在乡村,最常见的传统公共建筑应该是寺庙了,其中的建筑技艺、壁画、雕塑和楹联牌匾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孔子的文庙倡导仁、义、礼、智、信,祭祀关公的武庙彰显忠、义、仁、勇,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千百年来自我教育的善田福地。当弘扬传统文化成为时代的旋律后,保护文物、重视历史赓续便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我们村有几座古老的小庙,大都是明清时期的。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村民的呼声,村里统筹资金将这些破旧的建筑进行修缮:为一棵历经两千余年的古槐设柱围栏,加以保护;寻回三百年前落户到村里的第一代先祖被遗弃的墓碑,重新择地修葺砌筑,设为祭祀处。我们村还有一处文物考古发掘地,是1940年中国考古先驱、山西考古第一人卫聚贤先生发掘的汉代大型祭祀建筑的现场。为了纪念卫聚贤先生和我国考古事业,我们在此地建起了纪念亭,作为历史文化纪念标志。这些建筑和古树是一代又一代历史的记忆、文化的圣地和思想的启蒙,还是老年人精神抚慰的场地。修缮完成后,全村老百姓皆大欢喜。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乐居是为了安魂。

我对乡村文化的守望更多的是每年给村民书写春联。我上小学写仿影,初中写标语、公告,可以准确把握文字的结构,后又能使用毛笔。所以上中学时,每年的年末岁尾,邻居乡亲就拿上红纸到我家,让我书写对联。后来,回老家过春节,我依然把给村民写春联安排为主要事项。间或有几年因故不能回老家,我便提前把春联写好,根据每家的实际情况,把对联、福字,甚至灶王联、土地联等分装入袋,然后入箱捆绑,再托人捎回。春联是过年的标配,老百姓忙活了一年,或丰或歉、或喜或忧、有钱没钱都要贴上对联,红红火火过年。春联是传统民俗,也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盼。每年给乡邻村民书写春联,也成了我固守乡村文化心脉的重要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的房子都盖成了高门大院,传统的小尺寸对联已如小鞍配大马,既不协调也不美观。我也改变了书写形式,专门到文具商店,购买印制好龙凤瓦当、梅兰菊竹等图案的洒金洒银宣纸,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连编带写,再送给村民。春联是年节文化的灵魂,也是营造乡村春节气氛的浓重底色,最能满足老百姓喜庆的心理,我以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坚守着这份心魂。

如今,乡村正在凋敝,有文化的人和年轻人都漂泊在外求学求职,有能力和有钱的人都在满世界闯荡。乡村就剩下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一些尚有劳动能力的人也都疲于奔命、忙于经营。谁来打点文化,谁来为乡村守魂,乡村向何处去?

日暮乡关,山重水复。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又部署了美丽乡村建设,并把“一个都不能少”作为扶贫攻坚的硬任务,又积极实施农村通路、通电、通水等具体工作。送文化下乡,建网络平台,兴主导产业,促科学种田。习近平同志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我想,如果能把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落实好,引凤还巢、广招人才,完善集体经济所有制,增强乡村统筹能力,守护好中华民族精神之魂,乡村就能够与时俱进,岁月静好。


责任编辑:蒋晓宇

版权声明   |   隐私与安全   |   常见问题解答   |   咨询 地址:中国·山西·太原新晋祠路一段1号 ICP备案序号:晋ICP备05008009号-3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晋公网安备 14010902000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