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西焦煤官网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企业邮箱▼
【致敬70年变化】梦想:一代矿工一代梦
发布时间: 2019-09-29 17:23:13     作者:韩若楠      来源:山西焦煤网      点击次数:

一代矿工,一代梦。

矿山70年的变迁,不仅发生在每一处目力所及的地方,也跳跃在每一代矿工的“矿山梦”里,如同一朵朵浪花,汇聚到时代的大潮中。

“只为吃顿饱饭”

1960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刚满20岁的闫培才和几个同龄娃从村口一路跑到最近的高密火车站,扒上了一列火车。他们不知道这趟列车开往哪里,一心想着出去就可以填饱肚子了。

“其实我们不知道太原是哪里,就只见当时下车的人挺多,就跟着下车了。”就这样,闫培才从山东老家来到近千公里外的太原。

随着人流,他们一行在车站兜兜转转了好多圈,无意间听到两名路人的对话。一人说:“挖煤去吧,比干别的挣得多。”另一人直摇头:“太危险,进去后小命难保。”

听到“挣得多”这三个字时,闫培才两眼放光,似乎压根儿没听到另一人的作答。在自然灾害闹饥荒的那几年,能吃上顿饱饭,就是老百姓最大的心愿。

几经辗转,一路打问,他们终于来到西山煤电西铭矿,如愿当上了一名采煤工。此后经年,矿山便是家。“这份营生虽然艰苦,但再也不用饿肚子,还让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回首来路,闫培才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也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1957年9月,听从党和国家号召,40多名大学毕业生意气风发地来到西山煤电白家庄矿。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的穆怀安就是其中一员。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今年87岁的穆怀安喊起这句口号,依然激情满怀。这是那个年代最响亮的口号。

当时的新中国百业待举,穆怀安和同学们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投身煤炭工业建设。依稀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书写着创业的诗篇,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的涌入,为煤矿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从打眼放炮到高档普采,凭着所学知识,穆怀安也一步步成长为技术骨干,先后担任坑口技术主管、矿副总工程师等职务。

“每当想起这片矿山有我添加的一砖一瓦,心里就十分高兴和自豪。虽然白家庄矿关闭了,但历史会记住它。”穆怀安说,其实最想说的一句话还是:感恩!感恩矿山,感恩党。

“没想过离开矿山”

“生在矿山,长在矿山,我没想过离开,也不知道该去哪儿。”50岁的申兰文扭头看着窗外的矿区,目光里满是柔情。他是矿二代,父辈为了生计来到矿山,他从出生起便是矿山的孩子。

申兰文说,从记事起他就想当一名煤矿工人。但到了80年代末,他参加工作时,煤矿早已不是“老乡介绍或是谁想来就能来”的地方,招工条件越来越严格,有了名额限制和各项门槛。

申兰文是以子弟招工的形式在西铭矿就业的。“我们那时有自然减员、子弟招工、顶班等,矿上招的大多都是待业子弟。”他说,八九十年代的矿山已进入机械化生产,开始建设标准化矿井。这一进步带来的最直观的效应,就是事故率降低和工资提升,为此吸引了众多矿山内外的待业青年争相前来,就连“农民轮换工”的名额都是一票难求。

父一辈、子一辈,这样的情形在矿山并不少见,他们把根扎在了这里,只愿与矿山相伴终生。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在原白家庄矿“85后”瓦检员刘畅的心里,一直住着一个“媒体人”的梦。2014年7月13日,他和小伙伴一行两人出发,用了近两个月时间,搭乘47辆车,在中国的版图上画出一颗爱心。他将这一路的行程拍摄成公路纪录片《用心走中国》,被山西卫视和浙江经济频道播出。

“在杭州高速口站了8个半小时才搭到车,在天水服务区遇到一位陕西司机师傅对我说‘你要是个女娃我就搭你’,在上海上一秒还在奔驰车里吹空调,下一秒就蹲在卡车里……只要你想完成一件事,全世界的人都会去帮你!”刘畅陶醉在自己的创业梦里,他说今后想拍摄更多反映矿山的片子,为矿工代言,这是他的初心。

2010年山西大学油画系毕业后,范文馨回到了父辈曾经所在的霍州煤电辛置矿工作,却始终保持着追求艺术的火热情怀。六年后,她响应“双创”号召,重拾梦想,再次出发,与同样热衷雕塑的爱人一起创办了“馨奇雕塑”艺术工作室……

近年来,在国家“双创”号召和企业政策的托底下,“走出去”成为越来越多“矿三代”的选择。他们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人生不该设限”“遇见更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赵超

版权声明   |   隐私与安全   |   常见问题解答   |   咨询 地址:中国·山西·太原新晋祠路一段1号 ICP备案序号:晋ICP备05008009号-3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晋公网安备 14010902000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