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奋斗之势开篇,用精益管理开路。在山西焦化焦油加工厂有一支“精益化管理提升效益”项目团队,他们骁勇善战,自团队开展精益化管理提升效益工作以来,项目创造经济价值约1亿元,焦油加工能力从38t/h提至最高45t/h,达设计值的118%;化解产品销售难题,解决了储槽顶存在的环保问题,改善了现场环境,获得山西焦煤首个“三年三步走”一级功勋团队荣誉。
在8000平方米的生产现场,鳞次栉比的银白色装置区引人注目。焦油蒸馏装置是该厂区的心脏,运转情况关系到其它原料产品及数据指标,稍有波动,其他系统、产量就会受到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2021年,装置负荷达到瓶颈期,热量无法再提高,影响加工量。输送通道、精馏塔和初馏塔足足有40多米高,要想在错综复杂的管线里提高效益谈何容易。“精益化管理提升效益”项目团队积极领题,以精益化管理为抓手,集思广益,从专业原理着手,翻阅书籍、分析经验、理论验证,实地讨论百余次,想方设法提高焦油加工负荷。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我们通过平衡系统热量,利用富余热量提高原料温度,从而提高焦油加工负荷。”该项目带头人、焦油加工厂党委书记、厂长郭新伟大胆设想。“对,我们可以把装置温度分级分区处理,让温度呈阶梯状上升,充分把热能利用起来。”团队成员郭荣华随声附和。
该团队按照擘画的精益作战图,紧锣密鼓地执行起来。改造分为3步:一是在槽区增加换热器,用原料焦油吸收富余热量,把原料焦油温度从70℃提高到96℃;二是在蒸汽发生器入口的管路上增加旁路,让管内的原料绕道,采用三通阀进行调节,将导热油出口的温度从145℃提高到165℃,利用这一部分热量加热原料焦油;三是增加换热器,使焦油与改质沥青换热,把无水焦油入塔温度从230℃提高到260℃。
纸上谈兵容易,实际操作困难。团队成员南艳军仔细分析了改造难点:“导热油循环时,对各介质的温度要求比较严格。超温或低温都会对循环温度的整体平衡造成压力。一旦流量产生波动,尤其在压力和温度过高时,会直接造成安全阀起跳。”团队在增加三通调节阀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计算热量,多次现场勘查管线情况,才能保证热量得到充分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位团队成员的手机相册里,都有一类共同的照片——项目工艺流程图,以便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随时打开查看。
团队将精益化管理渗透到全过程各环节。改动管线需要动火作业,导热油是易燃易爆品,在管线上作业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工艺处置需要隔离,仅盲板就要插37块,涉及到导热油设备10余台,方方面面均需兼顾。经过持之以恒的精益化管理努力,焦油加工能力从38t/h提至最高45t/h,一年产生经济效益上亿元。
在改进改质沥青生产工艺技术研究项目上,为保证新建改质沥青项目顺利落地,团队成员冲锋在前,从新装置选址,到地质勘探,再到主体工程施工……团队成员以精益化管理为抓手,理清思路,列出清单,按照分工,通力协作,一步一步推动着项目落地。
由于工期紧、任务重,郭新伟带领项目组成员,赴外省与设计院对接,提出改造目的与解决办法。项目组仅用两天时间,就顺利将200余份修改完善的施工改造图纸带回施工现场;仅耗时35天,厂区就顺利完成了图纸内的施工部分。
项目建设初期,团队编制了改质沥青改造手册,每天对施工现场进行细致巡查,逐一落实工艺管线的施工情况,确保调整后的施工情况与图纸相符。团队成员马飞全介绍说,每天下午4:30,各方人员聚在一起召开项目建设交流会,全面汇报现场建设情况,提出需要协调的问题,统筹安排处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7月新装置开始投料,改质沥青加工能力由原来的每年10万吨提高到了16万吨,解决了焦油蒸馏装置产能释放的瓶颈问题;自动化控制程度高,可以实现远程调节,规避了旧装置人工调节的弊端,减少了人力成本;本质安全程度显著提升,运行周期长,避免了停车检修频繁、管道堵塞等情况。产品质量指标不仅达到国家标准,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差异化生产不同的改质沥青产品,生产效益显著提升,每年可创收约4200万元。
团队成员郭银亮笑着说:“在队长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越来越默契了,每天都干劲十足,精力充沛,我很享受这种融洽进取的氛围。当项目落地投产,真正产生经济效益的时候,这才是真正发挥了团队价值。”
唯有奋斗,才能越过荆棘;唯有实干,才能攻破难关。焦油加工厂“精益化管理提升效益”项目团队聚焦关键目标和关键节点,将精益化管理融入生产加工全过程,充分激活了精益管理的神经末梢,为加速建设世界一流炼焦煤企业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