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西焦煤官网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企业邮箱▼
三代人的读书故事
发布时间: 2022-01-14 09:58:32     作者:杨惠惠      来源:山西焦煤网      点击次数:

40后的母亲

母亲生于上世纪40年代后期,当时家里穷,孩子多,吃都吃不饱。那时候,一个学期的学费是5角钱,但是对于母亲来说上学仍然是一种奢望。看着比自己小的孩子也背上了书包,9岁的母亲终于决定为自己的人生抗争一次。她割了几个月猪草,攒了2角钱,又趁着大人们出工,悄悄拿了姥姥藏在枕头底下的3角钱勇敢地跑去学校交给老师,并一再央求姥姥,保证不耽误家里的活计,这才上了学,因为母亲儿时的最大梦想就是读书。

教室是文庙改建的,学生坐得满满当当。学校实行复式教学,一名老师轮着给一到五年级的孩子上课,大家各带各的凳子,各坐一溜,互不影响。冬天,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山上捡树枝,每人再从家里带几个玉米棒子,用于烧火取暖。母亲总是早早起床,熬了猪食、喂了羊、洗了弟弟的尿布,再到村口和小伙伴相跟上,打着火把,步行5里地去邻村上学。她每天中午吃一个窝头,再从学校伙房舀一瓢凉水喝。下学了,她还要到几里外割草,攒几天卖上5分钱,才能陆陆续续添置些本、笔、橡皮。母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晚上常常就着煤油灯写毛笔字,一笔一划,唯恐浪费了不多的几张纸,眼睛常被煤油灯熏成“熊猫眼”。为了读书,母亲没少挨训,姥姥让她干活,她嘴里一遍一遍地应着,可总是不舍得抬起头来。母亲一次次把奖状贴上墙时,姥姥默许了这个爱读书的二姑娘。

就这样,母亲坚持读完小学又上了初中。16岁一毕业,她就去另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当了代教。她一周回一次家,自带干粮翻山越岭。后来因为字写得好、算盘打得清,母亲通过文化考试、政治审核招了工,吃上了“公家饭”,成为一名纺织工人,改变了一生命运。找对象的时候也因为她是个读书人,找上了大学毕业的父亲。

后来母亲通过自学成为单位的会计,不用再风风火火地下车间三倒班了,每天有了更多的时间教我们识字、读书、检查作业,我们兄妹三人先后考上大学走出小城。如今75岁的母亲依然喜欢静静地坐在阳光下读书,依然执着于心中的读书情结,文学、科技、健康、养身都是她阅读的范围,生活充满了阳光的味道。她时常感慨:“人这一辈子,必须要有知识,读书就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70后的我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跟母亲那代人比,我幸福太多了。虽然吃穿不富裕,但比同龄人幸运的是我从来没有缺少过书看。从我记事起,家里的墙上永远有一个大夹子,夹着一厚叠《中国少年报》。在那个连白面都不能顿顿吃的年代,父亲肯花二十多元钱给孩子们订一年报纸的举动让村里人刮目相看。父亲爱看书也爱买书,我经常在他的书堆里翻看,他看什么,我看什么,感兴趣的就认真看看,不懂的就随便翻翻,小人书、连环画是我的最爱。吃饭时,我们兄妹三人和父亲一起听收音机里单田芳妙语连珠地讲评书。《隋唐演义》《水浒外传》《白眉大侠》,听过后意犹未尽,我们只好千方百计地借书来看。我们把碗放在床沿上,坐在小板凳上,左手把着书,右手拿筷子夹着面条,吃得津津有味。我家虽然不富裕,但家里到处是书,孩子们出去个个都很体面。
小县城的阅览室是我每个星期日必去的地方,总是想抓紧时间多看几本;技校阁楼的旧图书馆是我每天下学后最向往的地方,如果遇到认识的张老师上班,允许我借一本书回家无疑是最让我欣喜若狂的。过年攒下的压岁钱是不舍得给妈妈的,我总是跑到书店踮起脚尖挑选几本最喜欢的书买回家,真是比穿新衣服还高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和父亲去太原出差,一下火车就直奔新华书店,买了几本厚厚的书,虽然自己看不懂,竟也是满满的喜悦和满足。

我最喜欢的是语文课,马老师长得帅,总穿一身白西服。因为常看书,我的作文写得好,总被马老师当范文念,那种感觉好得不得了。有一次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学校奖励了我们一百多本书。马老师和同学们把书抱回来的时候,我们都兴奋极了,当得知每人可拿3本书回家看时,大家的掌声和欢呼声快把屋顶都掀翻了,那种兴奋的感觉我直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10后的女儿

转眼间我的女儿也背起书包上学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温馨舒适的寝室、功能齐全的活动室和宽阔安全绿茵茵的户外活动场地,都让她欣喜不已,但是她最喜欢去的是学校的图书馆。晚上的亲子读书更是女儿最期待的时光。洗漱后,女儿选一本喜欢的书,我和孩子相依相伴,一起阅读绘本故事,讨论情节。她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为什么是八十天环游地球而不是七十九天呢?鲁滨孙为什么要叫那个野人星期五呢?”

女儿常在线上和线下的书店购买自己心仪的书籍,比如《父与子》《爱丽丝奇遇记》《海底两万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我们喜欢上了《神奇校车》中的卷毛老师,总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她下次会穿什么衣服,去哪里旅行。读《汤姆叔叔的小屋》时,孩子心情沮丧,满眼含泪地说:“妈妈,我不想读这段了,我不想让汤姆叔叔死。”她对冯骥才《俗世奇人》中那些身怀绝技的人物佩服不已,从鞋底扣块泥巴就能捏得活灵活现的泥人张、刷墙不掉浆的刷子李、卖东西卖成精的蔡二少爷,她还喋喋不休地给她父亲讲只看半尺画就能辩真假的蓝眼和只认牙不认人的华大夫,有时候话还没讲完两人就笑得前仰后合。这两天在樊登小读者里听了《追风筝的人》,她觉得不过瘾,又找出书来反反复复看了几遍,不解地问:“妈妈,哈桑总是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可是为什么坏小孩打哈桑,阿米尔就不管他呢?”

有一次,女儿学完钢琴后在书店看到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所著的《窗边的小豆豆》,她兴奋地叫起来:“妈妈,我在大舅家看过这本书,可好看了,你给我买一套吧。”我说:“可里面没有拼音,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女儿说:“我们发了《新华字典》,成老师教我们怎么查不认识的字了。”看着女儿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如饥似渴阅读的样子,我想阅读带给她的精神满足和快乐体验,已成为她人生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给她的一生留下了幸福美好的回忆。

(作者单位:山西民爆集团)

责任编辑:阎国云

版权声明   |   隐私与安全   |   常见问题解答   |   咨询 地址:中国·山西·太原新晋祠路一段1号 ICP备案序号:晋ICP备05008009号-3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晋公网安备 14010902000081号